新手配资 都白学了?DeepSeek给文科生造成巨大冲击

新手配资 都白学了?DeepSeek给文科生造成巨大冲击

新手配资

一开始接触到Deepseek这一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以为只是相对之前的各种机器聊天工具的优化升级,结果陆续测试几天,震撼了我们一众文科生:它不是量变,而是质变,其知识文化输出效率之高、文辞逻辑组织之精美,引发的不是对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类美好乌托邦的向往;而是对我们将来可能是汽车时代的马车夫,没有饭碗的恐惧。在这堪称摧枯拉朽的deepseek人工智能机器映照下,反思我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重新调整思路,希望生存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固,不至于烟消云散,找到可能的出路。

一、人工智能胜于人的功能

此人工智能有何功德,何至于咱们互联网新技术原住民一惊一乍?

从普通个人用户使用体验方面来说,它不再需要很专业的逻辑词,设定特别的符号,讲求什么复杂的提问技巧,而是你越朴素越生活化,它给的答案越有趣越全面。比如,你在提问之后,你“训斥”它:“说人话!”它立即给你通俗易懂地把专业术语翻译成你看得懂的大白话,给你讲故事,打比方。或者你有纠结困难症,那么请直接输入你的顾虑,你说:“我觉得这样可行,但是我又怕如此会不好,该怎么办呢?”它就会自己左右手互搏,奉你登皇帝大宝尊位,告诉你两方面的观点,清晰而全面地贡呈于你面前。最关键的特异之处是,deepseek这一人工智能能给予思维推导过程,它主动呈现它为什么要给这样的答案,它的“顾虑”,它的思考思维方法,它的角度等,此前其余人工智能只给答案,我们只知其然;这新的人工智能,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人以渔!所以,即便是普通人,只要你原原本本地把你本有的朴素的凌乱的想法完整呈现给它,它就能给你专业的周到的服务,它恰恰不歧视人之不慧,还做手把手教的老师。甚至它还能替人解闷,让它给我讲故事,故事设定是:假设大明亡了之后,朱元璋泉下有知,他会有哪些心理活动,你给我讲个有趣的故事,让我听听。结果它说:“朱元璋盯着直播间右上角的‘在线观众:327万’,突然发现榜一大哥是‘大清顺治’。他正要发作,一串火箭特效冲天而起,弹幕刷满‘老朱不哭’。”这就给我耍起了后现代解构幽默穿越剧了。

从专业学习研究的辅助功能方面来说,它似乎自动跨越本科、硕士阶段,直追博士境界。拿文学研究学科领域来说,英美新批评文本分析的做法,在deepseek这一人工智能面前似乎像个笑话。面对一首陌生的现当代诗歌或者外国诗歌,它能根据文本的字眼、意象、上下文的结构等精雕细刻地作出理论化的典雅的解析,换句话说:其分析的细节很具体形象,想象力也很丰富,理论援引也宽泛且信手拈来,操弄术语远超一般硕士生,思想内容和盘托出,能说到文学鉴赏者一时半会儿想不到的地方,更给予原作者启发和惊喜。我测试过让它赏析穆旦《春》这首诗,结果它一分钟给出上十个赏析的角度和理论,把我曾经花三四个小时看过的十几篇知网期刊论文提到的要点全都覆盖掉了。而且还可以继续追问它的参考文献来源,具体到某个版本的书,哪一页。我可以根据它给的线索,写三四篇优秀文学评论文章。所以文学专业所引以为傲的作品赏析能力,现在还能引以为文化资本而骄傲吗?继续说解读文本之事,我把我自己写的学术论文喂给它,让它帮忙分析提炼纲要,结果它倒精准地把我的文章核心内容和结论都分门别类地摆出来,精致简洁如数学公式,一目了然,且推导出我未曾想到的结论。如此以来,似乎很多并非很重要的论文,就可以省时省力不用看了;某些看不懂的论文,也可以让它这位“导师”帮忙分析参谋一下。这就涉及到学习方法的更新,研究效率的提升。

但人工智能对文科毕竟是把双刃剑,如果喂它大量优秀的文科博士论文,让其习得文科研究范式,那么它就能打击文科博士们的研究了。比如,它迟早,而且很快会学到知网毕业论文的格式,给它接上知网论文数据库,以后它就能生成远比普通文科生能写出的更优质的学术论文了。如此,能力不强的文科生有何存在的价值?人工智能效率更高,做得更好。依此继续推理,学术研究范式会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人工智能不仅把古籍书籍数字化而自动查找文献,而且还能自动分析文献,核实数据。以前的文科花费大量精力纠结于具体引证文献,是否还有必要?就是说原先天经地义的操作可能被舍弃或者转换形式。机械性的工作进一步被人工智能取代了,人就只需要玄思,提出一个好问题吗?大学文科院系、教职、经费、招生名额等等改变难道不会发生?非985,211,双一流等名校的普通院校及其学生将如何生存?

二、人工智能取代人的工作岗位

涉及到文科生就业岗位的问题,它也可以替代很多具体的工作领域,或者废弃曾经的某项事业。

比如我随便给它一个话题,让它写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它能做到语言华美,有画面感,“笔锋常带感情”,举例充分且典型,其文质兼备恰恰最符合中小学语文老师审美眼光和阅卷标准。课外额外开展的语文作文教学辅导,还有什么必要呢?再比如出版印刷某些理论关键词、基础知识资料汇编的大全、辞典等等,已经不能吸引大众购买了,因为人工智能更加简洁高效。你可能会反驳,人工智能可能有错误,但问题是,文科这一领域其实并不需要多么精准,关键是思维、观点层面给人以启发,具体的知识细节可以随时更正的。它能满足大众需求即可,高精尖的饾饤之学毕竟是少数人的文字游戏,不能以个别推导普遍的社会需求。进一步的结论就是:资料汇编式的知识已经烂大街,不值钱了。就一个具体的基础知识问题,人工智能所能给到的答案,比目前市面上从教材上抄袭复制粘贴的各类笔记要全面深刻且准确得多。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答案,还不用拿着笨重的书本花工夫查询。

那么有人可能会说,我有系统化的全面的知识,做咨询服务,不怕人工智能冲击,因为我的资料并非复制粘贴而来,而是凝结着我的板凳一坐十年冷之努力。但是,根据我的学习经验,我把卢卡奇的哲学、美学、文学史论中译本全集读了一大半,有4000多面。我发现,卢卡奇虽然学习了克尔凯郭尔、柏格森、狄尔泰、西美尔、胡塞尔、韦伯、黑格尔、马克思等等学者的思想,学术研究范式有较大的转换,但总体而言是比较稳定的,甚至长达三十年,其言说方式基本观点,还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几乎没有变化。也就是说,一个勤奋的博学的学者,一个人一生原创的知识是有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自己。然而,人工智能可以很短时间内都捞过来,学习并分析,再作针对性的系统化的输出。试想,如果把《鲁迅全集》喂给人工智能,它马上变身活鲁迅,我就可以咨询它,按照鲁迅的观点和逻辑,怎么看待当下具体的社会问题。由此观之,人工智能甚至能威胁到很多有体系化有原创性观点并依据知识咨询生存之人的饭碗。你尽管反驳,说人有原创性,人追求高精尖;但是不好意思,人工智能不需要人那样皓首穷经十几年,而是分分钟在原创的精英之第一的基础上,做到老二的优秀水平,它能高效剽窃啊。人之生存的时间空间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这句话当然不是一个比喻句,而是说人是局限在有限的时间之内生存,人通过消耗时间而积累知识文化,从而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积累了以前的许多知识,可以拓展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即时间纵向积累转化为空间横向铺展。而底层劳工群众之所以生存发展的空间无法拓开,是因为其劳动时间过于长,其基于时间的积累都被不公正的分配制度而被剥削夺走,其休养生息的时间亦不充足,都无法完成现有的健康状态之恢复和再生产。所以其时间消耗了,但是积累为0甚至为负,没有可以转化为生存发展的资源,也就无所谓生存发展的空间之拓开了。当其终其一生到了老年时,一辈子什么也没有积累到,晚景凄凉。而人工智能所花费的时间是短暂的,其开拓的人类文化空间是广阔的,其以整个人类的叠加的时间,获取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任何优秀的个人之时间与空间,都无法与之匹敌。

目前,机器翻译外语,人工智能翻译网络语言等已经很成熟了,由此英语翻译这个专业在纸面文本层面的生存基础已经不牢靠了;但唯独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口头同声传译,还坚实着。两年前,我们已经被chatGPT所震撼到,当时还优哉游哉;如今更加瞠目结舌,竟至于收获恐怖感。人工智能将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而被布局,就像曾经的通讯硬件基础设施之全面建设与更新,它会如手机短视频一样全面参与我们的生活。照当下这一科技发展的速度,人工智能同声传译已经在路上,是必然的趋势;而人工智能眼镜,渗入旅游市场,人走到一处名胜古迹,它解说历史文化典故。人还可以追问它,它给出更加个性化的解答,且情绪稳定,普通的导游从业人员还有什么必要吗?

三、人工智能之造福与两极分化于社会

进一步抽象提升而非局限于现有或预测未来具体事物层面,来谈人工智能对文科生可能造成的威胁。从文科知识层级来说,deepseek这样一骑绝尘的人工智能,就是让低端文科生,就是那种基本混日子不读书、没知识体系的,和理工科完全没学大学文科的,两者拉平,就是整体提升了整个社会各个人群的知识文化水平了,从而埋没了低端文科生,让其相对没有价值。但是,是不是存在一个水平线呢?低于这个水平线的文科生,得不到价值认可。高于这个水平线的文科生,反而站在AI人工智能的肩膀上越来越高,造成两极分化?技术,向来有两个作用:第一,提升整体水平,造福人类。第二,造成两极分化:造成一波人失业,对应低端文科生失业,因为人工智能这回是智慧革命脑力运算革命,造成另外一部分超越某个及格线水平线的人,越来越厉害,如虎添翼。

我们想成为哪种人?拥抱人工智能?站在它肩膀上,追求更好的生存处境?

总之,现在生产力提高,其给人带来的反而是恐惧,并不是享受,人们担心被淘汰和两极分化,刚好自己是最差的那一端。人工智能是两步一起走的,从物理上来说,有春晚机器人,可以直立行走,虽然现在只能配合设定好的固定任务完成表演仪式,但其替代更多体力劳动的趋势已然显明;从精神上来说,有人工智能帮思考问题。所以迟早要有这一天,从客观上讲,确实这个社会运行已经不需要太多人了,很多人就是没有用(不如技术这个层面来讲),失业是必然的。解决的办法恐怕只有,蛋糕做大了,公平分配合理了,这个社会养懒汉,福利高,让人们可以闲下来,去玩,躺平,享受,让少数人想卷的去卷,大部分人就是被养着,从而社会和谐稳定得以持续。

四、体制对普通文科生的保护

那么现存社会,是否存在这个被养的可能呢?我们肯定不谈2040年的事情。那个时候进入体制,有编制可能没有当下这么困难?目前体制只保护体制内的人,不可能养着农民,也不可能养着那些没有体制的人。如果不想卷,觉得自己能力不过硬不能随时代更新,趁早进体制是好事。尽管很难考,像考研985一样难考,因为985现在主流都是推免招生,顶多象征性地招1到3个学生,但竞争的高手无数,浙大本科的想考浙大本校还很难。但是梦想还是要有的,说不定你能考上公务员,事业编呢?

也就是说,说完生产力的更新,接下来要说生产关系还会保持延续性,从而让文科生得以存活。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并非直接决定一切,还存在生产关系的问题,所以不用太担心马上或者终究没有饭碗,无法生存。

就当下现实生活而言,比如说体制内的公务员、事业编甚至是中小学教师编,其实很多具体工作并不需要什么能力的。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能力,可能是听话,懂得尊卑等级秩序,照顾别人心理情绪即情商,善于搞人际关系,能够隐忍保持沉默,当然这些也许就是能力本身。但这些能力并不涉及到一种专业领域的具体的高精尖的知识,而只是高中文化水平就能做,本来在之前没有这么多大学生的时候,这些岗位也并没有要求多高的学历的人来做,本来就是有手有脚就能做,不需要什么钱钟书啊,康德啊,反而有了这些人倒是被看作不听话心高气傲的刺头而始终记恨在心。体制内的本体论在于稳定安全,如周作人之类喜好提笼遛鸟品茗,迂缓养生。当然,现在基层会很辛苦,既要做具体实在事情,又要配合出演形式主义。有体制内的人,认为自己颇具能力,本质是把特定时代比较容易获取的平台错认为是自己的能力。我估计如果真的体制缩编,采取某种极其具有创造性的借口“优化”掉此人,那么他人到中年,可能在这样一个竞争疯狂的世界中,无法立足。只有在没有旱涝保收的市场经济之中,个人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平台的保障之情况下,才需要考验个人的能力。这样的情况也不多,比如说做自媒体,完全凭借个人判断力、学识或者颜值、性格等来从无数博主中出头;或者说自己白手起家创业,则万丈高楼平地起,自己担负各种风险责任,什么都要学,什么学识和心理素质都要经得起考验。而就体制内,或者体制外能进入一个公司做职员而言,除了高端工作之外,大多数很普通的工作也就是不需要高精尖知识和技术的工作,更多只是需要平台,或者说机会。只有先进入这个平台,比如提前布局考公务员,花七八万报面试班,通过比考985大学竞争还激烈的公务员笔试面试;还有趁早练习和学会比如语文课文试讲表演,显得非常活泼开朗大方,满足中小学语文老师的传统保守与主流教化宣传媒体同构的审美观念和打消对自己情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担心,从而进入工作岗位,具体地去磨合自己的脾性,锻炼生成自己的具体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所以,很多时候,平台在先,机会在先,能力在后。在这种情况下,说能力我也觉得很虚无缥缈,能力毕竟都是在工作岗位做具体的事情中生成,而非先行就有的。有时候,占据一个高端平台,即便没有能力,就是个猴子,也只有人因为崇拜权威平台而把它当大神。所以为什么现在很多文科生不读书,因为现实生存利益决定了,机会和平台先行,有了机会和平台甚至没有能力都可以。在机会和平台是铁饭碗基本可以说没有退出机制,且体制占据社会大部分资源所以体制本身福利高于体制外的情况下,能力确实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当然,现在能考上公务员必然需要特定考试能力。

如果说:“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这就是有平台,有机会,但是没有能力,但是其实还好,能力还可以养成的。问题是,既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就机会而言,文科方面,还是要考公考编,通过考试寻求机会,这机会万一抓住基本吊打体制外的各行各业。而文科生,除了外语外,几乎都是属于中文文秘大类的,都是通用的可以参加考试的,还是要想办法先行进入到这类铁饭碗资质平台,给自己上保护锁。

如果万一没有平台,因为江浙的公务员教师编考十年也考不上,这可能是必然的,毕竟有全国巡回考公考编团在场,那么就似乎只能增长自身的能力了。但就文科而言,尤其是纯粹文史哲,多读书,似乎是积攒能力,但是这能力能不能兑现是存疑的。体制内或者某些公司平台,给你支付工资的也并非你的卓越的能力,而大概是要求你如机器人一样维持基本水平循环往复罢了。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什么是能力?或者什么样的能力才是优先的能力?稀缺的能力?

五、人工智能背景下普通文科生能力进阶的方向

首先从谈论机器的本体论入手,也就是机器的本质是什么,当然这是在与人性的比较背景之下界定本质的。

各类考试、考核,其实是违背人的本性的,没有把人工智能和人性本身区分开来,恰恰借这次人工智能大发神威,我们才能更加看清楚人与机器的区别。比如各类考试,要求记忆全面,其实记忆全面完全,恰恰不是人擅长的事情,而是机器擅长的事情。人不可能做到机器那么分秒不差,但是春晚倒计时这种活动,包括很多规章制度就希望人如机器一样准确。人作为生命,具有不同于死物的灵活性偶然性,最擅长的是,直觉灵感,凭借自身经验积累,短时间内把握个大概,大方向,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人也可以贪大求全,堆砌材料,但是那是集体协作的机械式劳动。既然人工智能如此全面,精准,所以解放了人。人也能在人工智能机器面前认清自己的局限性,不要和机器人比全面,比准确,堆砌资料。所以论及文科生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冲击,建构自身独有的能力,抓住一个核心逻辑,就是不要再盲目做机器人,背诵了,一定要多动脑子,多思考,建立判断力,激发自身敏感等等。这回人工智能横空出世,可以说把低端文科生,那些汇编资料,堆积资料的人,揭穿了底裤,凸显出泡沫退潮之后他们在裸泳。聪明,智慧,创造力,想象力,判断力,逻辑思维,情感表达,这些能力之锻炼,优先于堆砌材料的,优先于机械式重复,机械式重复固然有快感,给人以充实熟悉甚至温暖眷恋的节奏感,但不能增长上述能力的。

再结合社会现实大方面进一步谈文科生除了在纸面作业增进能力外,还需要发力的方向。为何当下工业化时代,李子柒做农村干农活的视频很火?某些手工产品,反而让人感觉格外珍贵?这就说明,越是机械化工业化时代,越是物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越是渴望返归自然,越是渴望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东西。手工制作之物,没有机器那么标准,却凝结着人的劳作智慧,寄托人的情感体验,有人的偶然性,人的活生生的生命可爱之处。所以文科生突破的方向,恰恰就是要格外锻炼自己活生生的能力,比如说,现实的社会交往,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要个性化,要怡人性,宜人性。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要开口说,普通话要字正腔圆,要大方开朗活泼,毕竟文科与人打交道。越是有生命的偶然性不可预测性个性化的东西,鲜活的东西,在人工智能机械化时代,越独特可贵,而不要把自己闷成书呆子,闷葫芦。

这就有点像哲学的处境了,以前哲学是大全,其中自然哲学这个部分,甚至替理工科研究具体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用太阳地球冥王星海王星等等。现在哲学主要为各个具体科学奠定本体论,或者关注人本身的心灵情感道德世界。从哲学这个地位的变迁,应该得到启发:文科要转向人本身,不要再停留在抄袭资料、背诵资料层次了,那是机械化,机器人已经无敌。这回AI人工智能的恐怖之处,在于主观性层面,它比很多人做得更好。它重新定义主观性,以前以为的主观性的东西,现在AI来了,终于暴露出很多普通文科生的本质:低端主观性<智能机械化。部分文科生非常恐惧这一新的人工智能的强大,但其实也很虚无缥缈。因为这类人,本来就没有到达以前那些人工智能的水平,就好比这回奥运冠军又夺冠了一样,本来厉害,这些人一开始就不如人家奥运冠军,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有什么好比较和恐慌的。

上述已谈到,相对于人工智能而言,人不应该与之争锋“机械性”,而应该确立“主体性”,也就是成为个性化的有神气活现灵魂的人。那么请问如何确立?主体性不是纯粹的空洞的个人主观情绪,而是要结合内容的,从聚焦于某个具体的事务领域那结出的独特的果实之中看出来。如果是纯粹主观情绪的话,纯粹你个人喜好的话,即便你是刘亦菲大美女,但是你没有内涵,你发脾气,我不会惯着你的,只可能嫌弃;但是你如果是鲁迅,钱钟书那样博学,你发脾气,我只能认为你机智幽默,嬉笑怒骂,才子有个性。类似的道理是,我们平时谈论一个人在做学问的时候思维清晰,很有逻辑,但是在人际交往的时候则很笨,脑袋转不过弯,没有逻辑。也即,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很懂形式逻辑若p则q,但是在另外一个领域可能就不懂逻辑了:一个人有没有逻辑,这个不能单独说。上述举例分析就是说:不能空谈主体性个性,不能抛开具体内容不讲,单谈形式逻辑若p则q。你让我单独学形式逻辑,拿一本逻辑学的书看,我觉得很无聊的,看不下去。但是你让我看一本逻辑清晰的文学史学术著作,我就看得下去,谈文学史,哲学史,我就会很有逻辑。只能在一个人熟悉热爱的领域谈论此人有无逻辑,逻辑必然结合具体内容。没有内容,即便是个央视主持人,说话语音很好听,讲一大堆形式上光鲜的场面话,我也不想听。这就好比不能空谈社牛不社牛,一个人不可能任何时候都是社牛。谈文学哲学我肯定是社牛,我口若悬河;但是谈理工科,或者化妆品,我肯定无话可说,谈哪里吃饭什么东西好吃,我也不感兴趣。回到这个文科生增长能力方向问题上来,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基于某个领域,深耕,然后有说不完的话,这样起码奠定了一些能力的基础的。文科生还是要读书,要有知识文化积淀,懂人性,懂社会,懂历史等等。虽然很多时候,平台和机会,先行于能力。有平台,你活该躺平,无论这平台是体制铁饭碗公务员教师旱涝保收,还是你是富二代富三代,反正你尽管躺平似乎问题不大,完成规定任务即可。但是如果没有机会和平台,虽然增长和积攒能力,比较虚无主义,这是事实,但是如果什么能力也没有,则必然更惨,更加没有转变的时机和可能了。

所以给个现实说明的结论:如果在没有考上编制的情况之下,又想做一个读书人,或者一个善于表达很有能力的人,我觉得,必须基于某个领域,多读书,多练习,沉下心,深耕进去,给自己灌注内容,让自己有知识文化,结合知识文化来形塑形成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逻辑,积累表达,成为一个完全体。很多人不会表达,确实存在害羞内敛不习惯表达等因素,但也存在其实这人很空洞,你给他机会说,他无话可说的。所以需要读书以形成个人知识体系的核心,但不是读死书,读死书,那是读不赢人工智能,而是读书之后,要用,要开口讲,形成自己神气活现的风格,让自己整个人表达具有独特风味,别人就认准这个味。现实生活中人际沟通,语音表达,普通话,都要练,好听,怡人宜人。文科生在没有体制的保护下,似乎这样生存可以勉强维持一下。有体制的庇佑,旱涝保收,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躺平都可以。每个人的人生境况不同,这并非立足于所谓成功学或者优绩主义,而是立足于人道主义关怀,文科生需要先活着有饭吃,不饿肚子。

总而言之,在人工智能与文科生就业这个话题下,上面说的是文科生如何培养自身能力的突围方向以及方法。人工智能时代,不变的是,人要始终不断终身学习新手配资,踏实学习,形塑自身基于特定领域知识的主体性,一直做这样有成长性和积累性的事。变的是,学习的方式可以转变更新,选择更高效的,比如说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学习,充分利用好这个工具。